秋老虎來襲,保養需留意秋燥與中暑

秋季保養 2025-09-22 作者:民權院 李建志醫師

就中醫的觀點上,認為我們的身體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我們的所作所為也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。例如在冬天的時候,溫度下降冷颼颼,影響到身體的循環,手腳特別容易冰冷。

在秋天的時候,此時氣溫開始逐漸下降,晝夜溫差變大,夏季的炎熱接近尾聲,涼爽舒適乾燥的季節來臨;但奇怪的是這時候,總是覺得特別熱,這時候的天氣,又稱為「秋燥」,也就是大家所說的「秋老虎」,英文又稱為Indian summer。

 

秋老虎季節更要小心中暑

即然是秋老虎,不要小看炎熱的天氣,這樣的天氣就跟夏天的酷暑一樣也會中暑。所謂的中暑即外來的熱邪影響到人體,造成排汗異常,體溫過高,甚至會有頭痛、頭暈及想吐而脈呈現「數脈」或「弦脈」。

還有一種狀況是在炎熱的天氣下,頻繁進出冷氣的環境,身體對冷熱的調控產生異常的情況,易容易胸悶、頭暈、疲倦和注意力不集中。遇到這種狀況時不用緊張,可以至診所開立相關清暑熱的中藥服用,很快地身體就可以恢復正常。

秋燥的原因即是這時候天氣早晚溫差大,晚上較低溫,水氣易凝結,白天又特別地炎熱,水氣又變得更少,容易化燥,這樣的環境易引起呼吸系統的疾病,例如過敏性鼻炎、上呼吸道感染、咳嗽和鼻塞,也容易影響肺臟。

就中醫的臟腑來說,肺臟除了呼吸氣體交換外,還跟免疫力、皮膚的乾燥,甚至是排便的狀況有關,每每在秋季看診時,特別是過敏性鼻炎和腸胃消化道問題的患者,特別多,這時候除了治療症狀之外,還會特別加上補肺氣的中藥,這樣才能治標又治本。

近期治療一位女性患者,大約60歲左右,長期受到過敏性鼻炎的困擾,特別是秋季時,鼻子容易鼻塞、流鼻水、怕冷及頭暈,透過中藥及針灸的治療,鼻塞的症狀就大幅度的改善,身體怕冷的狀況也減緩很多,而且鼻塞改善會增加氧氣的交換,也會讓身體代謝效率往上加,至現在為止,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也都沒有發作。

 

立秋保養3要點

立秋時,要注意以下幾點,才能在秋天時保健養生,增加身體健康

1.要適當的補充水份

秋燥即外在環境水分減少,因此要適當的補充體內的水份,而且也比平常的量還多,因為外在的環境會讓體內的水份散發的更快。

 

2.減少燒烤炸辣的食物

避免口味重的食物,特別要減少生薑和花椒的辛香料使用,麻辣類的食物更要盡量避免,秋老虎就是熱,避免熱上加熱。

 

3.多補充滋陰潤燥的食物

白木耳、黑木耳、蓮藕、薏苡仁、燕窩、蜂蜜、山藥,如果可以的話,烹調的過程還可以加上玉竹、沙參、石斛及麥門冬等中藥加強補陰的效果。

 

兩穴位幫助緩解秋燥不適

提供二個穴位,可以適當地按摩減緩秋燥所造成的症狀出現。

合谷穴

• 位置:手部虎口,大拇指與食指掌骨間靠近食指處,按壓時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。

• 功效:此穴位可以預防感冒、減少鼻塞及緩解疼痛。

 

大椎穴

• 位置:在低頭時,脖子和背部相接的地方,有的人會有明顯骨頭隆起,大椎穴就在它的下方凹陷處,即在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隙。

• 功效:可以益氣、退熱、補虛,特別是有中暑的症狀出現時,按壓大椎穴,並往下順著脊椎旁邊肌肉按摩可以緩解症狀的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