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泳抽筋怎麼辦?中醫師教你急救3步驟

游泳是一項全身性運動,適合各年齡層,剛好醫師本人也會在忙碌的日子裡抽空去游泳池舒展筋骨。遊泳不僅能改善心肺功能、體態與壓力,更有助於身體對稱發展。除了眾所皆知的減重與塑形效果,游泳對呼吸、神經與循環系統也有深遠影響。
游泳的健康效益
水中運動需配合水壓與換氣節奏,能有效提升肺活量與氧氣利用效率。以捷泳(自由式)為例,需反覆扭轉與拉伸,有助於脊椎穩定與肋骨活動,進而促進胸腔張力與呼吸順暢。這對於改善暈眩、眼壓高、耳鳴等症狀有正面幫助。
此外,游泳為高度對稱的運動,需左右肢體協調施力,能改善因久坐或姿勢不良造成的肌肉失衡,強化核心穩定。除了調整體態外也減少許多職業傷害。
抽筋:游泳常見不適反應
游泳時因長時間維持流線型姿勢,加上在水中流汗不易察覺,若忽略水分與電解質補充,容易導致肌肉脫水與抽筋。常見抽筋部位包括小腿、手指與腳趾,尤其在冷水、疲勞或強度過高時更容易發生。
發生抽筋時,建議立刻停止運動、靠岸,並進行以下處理:
- 補充水分
- 拉伸並按摩抽筋部位
- 熱敷幫助放鬆與血液循環
- 平時也可交替泳姿,避免單一肌群過度使用,降低受傷風險。
中醫對抽筋的處理觀點
從西醫臨床醫學角度,抽筋多由肌肉疲勞、電解質失衡、血液循環差或神經傳導異常引起,通常建議休息、補充電解質,必要時可服用肌肉鬆弛劑或止痛藥。
中醫則視抽筋為氣血失調,可能與「氣血不足」、「氣滯血瘀」或「痰濕阻滯」相關,依體質使用補氣、活血、祛濕等方式調理。例如薑黃、桑枝偏上肢筋骨不適,牛膝、獨活:適用於下肢抽筋,桂枝改善四肢痙攣,促進血行。不同的抽筋部位會有不一樣的藥去導引傷處。
中醫針傷科也強調結構對稱與穩定。若抽筋總出現在一側,可能與骨盆歪斜或脊椎旋轉有關,透過經絡觸診與筋膜檢查,可從根源處理問題,除了解決抽筋問題更預防肩頸緊繃、偏頭痛或單側無力等相關症狀。
穴位按摩緩抽筋
依筆者經驗,游泳時最容易抽筋的部位多位於小腿後側至腳底的肌肉群。當出現抽筋情況時,可透過按壓「委中穴」與「太白穴」來緩解。
「委中穴」位於膝蓋後側的膕窩正中央,抽筋時可適度按壓該處,會出現酸麻感。按壓的同時,搭配緩慢活動腳踝上下擺動,這種方法在中醫中稱為「動氣療法」,能促進血液循環,有助於放鬆痙攣的肌肉,緩解緊繃與疼痛。
「太白穴」位於大腳趾內側、足弓上緣的起點。按壓時可稍作停留,並配合緩慢伸展大腳趾以放鬆足弓。若條件允許,也可沿著內側足弓方向進行按壓,以增強舒緩效果。
游泳是一種能全面提升健康的運動,不僅有助於心肺、肌力與身心放鬆,也提醒我們正確認識抽筋管理的重要性,藉由游泳也可以發現身體潛在的酸痛問題。若常抽筋或游泳後全身緊繃,建議從中醫角度檢視身體狀況,找出根源,才能真正享受游泳帶來的樂趣與好處。